1973年,台湾的一个好奇小男孩在家里慢慢长大,他就是苏有朋。父母把爱全都给了他,他也用一颗好学的心把课外班当成了另一扇小窗。妈妈想帮他“减负”,提议砍掉几门课外班,没想到小苏死守阵地,硬说这些课一个也不能少。也许正是这种对学习的执着和对时间的把控,才让他在学校里常年稳坐第一,把优秀当成了日常习惯。
命运有时候就藏在生活的偶然里。一档学生综艺把他推到了聚光灯下,休息时和吴奇隆、陈志朋凑趣的即兴表演竟然点燃了观众热情。于是小虎队诞生了。青春光环下,他们台上台下都跑得飞快:开演唱会、出专辑,三个人像会发光的火把,照亮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。演出行程再满,苏有朋并没有放弃学业,后来还能考上大学,足见他对“另一条路”的尊重。
生活不会一直顺风。父亲破产后,他选择退学帮忙偿债,把演艺事业当成了头等责任。那段日子他接戏不挑大小,用心演每一个角色。这份职业态度帮助他一笔一笔还清家里的债,也在荧屏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被记住的面孔。尤其是那位“五阿哥”,配合小燕子的情感线,让无数观众或动容或会心一笑——经典,总有穿透力。
演员之外,他对创作的好奇心和野心也让人佩服。从制片到导演,很少有人能在三栖中还保持作品质量。第一部制片作品被央视看中,算是行业对他职业素养的肯定。2014年他推掉外务,专注执导处女作,严格选角、苛求细节,对艺术保持敬畏。这部作品票房口碑双赢,还催生了当红新生代演员,那一刻他用行动告诉大家:刻苦和专业,是艺术长久的资本。
综艺舞台上,他也有暖人的一面。《中餐厅》里与赵薇的重聚,让不少观众在屏幕前回到追剧的青春岁月。如今苏有朋常出现在各类活动和评审席上,影响力越积越多,但为人仍低调、做事依然认真。有意思的是,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,他选择不婚不育,走了一条不同的生活路。有人惋惜,也有人理解——这类个人选择本就该被尊重,成功不只有一种模样。
把镜头拉远看看小虎队的另一位常青树吴奇隆:他在云南大理的综艺里依旧活力满满,舞台上唱的是熟悉的歌,身上的婚戒透露着另一种稳定与归属。两位队友,一位把时间更多留给家庭,一位把时间更多投入事业与创作。哪种更好?并没有绝对的对错,只有适不适合自己。
网友评论常有几类声音:有人感叹“苏有朋太拼了,敬业到骨子里”;有人说“不婚不育是他的自由,应该被尊重”;也有人一边怀念小虎队的岁月一边感慨那年代的温度。作为评论者,我想提醒:艺人的每一步选择,既是个人决定,也裹挟着公众期待。我们可以热情围观,但也要留给他们理解和空间。
苏有朋的故事告诉我们:人生可以在台前耀眼,也可以在幕后沉淀。可以选择被聚光灯追逐,也可以选择用作品和态度与世界对话。你更喜欢台前那个会唱会笑的偶像,还是更佩服幕后那个精益求精的导演?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记忆中的苏有朋,以及你心里的“人生最佳状态”。
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,配资炒股平台网,北京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