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木葳蕤,鸟鸣阵阵。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内,一棵350岁的“木棉王”静静伫立,树冠如云。树荫之下,一群孩子正认真记录树木的生长数据,聆听它见证的历史故事——这是广州中山纪念堂管理中心创新推出的“古树文化科普系列活动”中的生动一幕。
中山纪念堂“堂小青”讲课员。 通讯员供图
从古树下“寻宝”到专家现场“会诊”,再到聆听古树“口述”历史……在广东,一棵棵历经百年的古树,正悄然从寂静的“活化石”转变为生动的“活课堂”,焕发出传承岭南文化的蓬勃生命力。近年来,广东以自然教育为切入点,深入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,通过一系列场景化、互动化、系统化的自然教育活动,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古树保护类自然教育品牌,吸引越来越多公众走近古树、了解古树,传承其中蕴含的生态文明与历史文脉。
据不完全统计,在全省已建成的210个古树公园中,已有超过50个将自然教育融入规划建设,通过开展系统性自然教育活动或配备专业解说系统,成功推动古树公园从单一的游憩空间,转型为生态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。这些公园不仅为古树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,更为公众搭建了亲近自然、学习生态知识的优质平台,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窗口。
在深圳大鹏新区坝光盐灶古村,一片平均树龄超过200年的古银叶树群,正悄然变身为传承岭南文化的“活课本”。近年来,大鹏新区创新探索“生态保育+自然教育+多方联动”模式,创建坝光自然学校,构建起“山海林河”一体化的自然教育体系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活动,形成了全民参与的古树保护热潮。在此基础上,还创作发行了《坝光有片银叶树》科普读物、《坝光之光》纪录片、《琪琪去哪儿了》绘本等一系列文化作品,以多元化方式传播古树保护理念,让古树故事成为岭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坝光自然学校开展古树保护活动。通讯员供图
广东各地深入挖掘古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、红色基因与生态价值,借助数字化、场景化等创新手段,推动古树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潮”起来。广州、深圳、珠海、东莞、汕头等多地林业部门与科研单位合作,将古树复壮、保育养护、健康巡检等专业技术融入自然教育课程,通过自然课堂、主题展览、生态展演、AR导览及云课堂等线上线下活动,年均举办古树主题自然教育活动超百场,有效拓展了古树故事的传播广度与深度。这一系列举措,推动公众由被动“旁观者”转变为积极“参与者”,为古树保护注入持续的人文温度,逐步形成“以树传文、以文促保、以保惠民”的良性发展机制,走出一条具有广东特色的古树保护与文化传承新路径。
记者观察
古树公园将百年古树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、可学习的生态课堂,让市民在漫步中理解森林碳汇、生态循环等概念,在互动中增强绿色发展的共识。广东各地的古树公园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,正在以自然教育为纽带,实现从“单纯保护”到“活化传承”的转变,成为传播生态文明、凝聚城乡记忆的绿色地标。
在城市,古树公园是居民追寻自然体验的“绿色客厅”;在乡村,它们成为联结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。这种以古树为媒、教育为径的保护模式,正生动诠释着广东生态文明建设“以人为本、绿色发展”的理念。
未来,随着自然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参与机制的深化,古树公园有望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示范作用,让每一株古树都成为传续岭南文脉、寄托美丽乡愁的绿色“活化石”。
《南方》杂志全媒体记者、南方+记者丨许俊仟
【通讯员】林荫
【本文责编】蒋玉
【频道编辑】李晓霞 温柔
【文字校对】华成民
【值班主编】叶石界 刘树强
【文章来源】南方杂志党建频道
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,配资炒股平台网,北京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