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湖南大学是当今世界上同址办学历史最长的大学之一!”日前,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自豪地这样说。这样的历史,也体现在湖南大学的校徽上。
近日,就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帖询问:“湖南大学校徽下方的‘976’和‘1926’两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?”其实,“976”是岳麓书院的创建年份,“1926”则是湖南大学正式定名的时间。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交融,让湖南大学呈现出别样的校园气质。
△图片来源:社交平台截图。
岳麓书院、“国保”建筑群……湖南大学校园里处处是历史,在这里学习的学生,也有着独一无二的体验。
在千年书院中“穿越”上课
△岳麓书院。图片来源: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。
“历史课本上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,现实中就是我读大学的地方!我经常会有种穿越千年的时空交错感。”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24级本科生王朴纯笑着告诉记者。她至今仍对入学后在文庙参加的祭孔仪式记忆犹新:“亭台楼阁间烟雾缭绕,仿佛瞬间穿越回古代。沉浸在那种庄重的氛围中,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教育的仪式感。”
据肖永明介绍,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重视“习礼育人”,有“三礼三祭”的传统——入学礼、拜师礼、谢师礼、清明祭先贤、端午祭屈原、金秋祭孔,并围span style="-webkit-text-size-adjust: 100%" data-mce-style="-webkit-text-size-adjust: 100%;">
在古色古香的校园氛围中学习,也激发了学生将传统与创新结合的灵感。去年,王朴纯参与的项目“古食今味:沅陵虎溪山《食方》简的复原、活化与推广”,荣获全国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金奖。团队依据西汉食谱《食方》,用传统工艺成功复刻出两千年前的米饭。“从文献考证到动手实践,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体验到历史‘活’起来的乐趣。”王朴纯说,“在湖南大学读书,常会觉得历史并不遥远。”
老建筑群中读“石头的史书”
△老图书馆旧照。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师李雨薇供图。
△老图书馆遗址。记者钟锦涵摄。
在湖南大学,历史凝结在校园的每一栋老建筑中。建筑与规划学院教师李雨薇介绍,湖南大学是国内少数校园内拥有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高校——除了岳麓书院,还有“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”,其中包括红楼(原科学馆)、老图书馆等9栋建筑。
“在这些‘国保’老建筑群里上学,常常感觉很有年代感。”来自江苏南通的建筑与规划学院2024级本科生张智慧告诉记者。她曾看过老图书馆的历史照片——这座建于1933年的欧式建筑,其设计与规模在当时堪称典范,是校园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重要见证。然而在1938年4月10日,日军轰炸校园,图书馆被毁。如今,学校将仅存的四根9米高残柱部分用于校门设计,作为精神的图腾;另一部分则保留在原址,作为抗战遗址永久纪念。“柱身上的弹痕依旧清晰可见,希望大家能铭记这段历史。”李雨薇说道。
国家“万人计划”教学名师、全国模范教师,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龙兵教授也常带学生到红楼(科学馆)现场教学:“这里是1945年9月15日举行抗日战争长衡岳地区受降仪式的地方,湖南大学也是唯一一所举行过抗日战争受降仪式的中国大学。站在这里讲历史,学生的感受完全不同。”
△龙兵在红楼前向学生和记者们讲述抗战历史。记者钟锦涵摄。
“建筑是石头的史书,”李雨薇说,“从岳麓书院到近代建筑群,再到当代教学楼,湖大校园本身就是一部立体的中国高等教育史。”学生们穿行其间,不仅是在上课,也是在触摸历史的温度。
湖南大学在空间上不曾筑墙围合,在时间上也打破了“墙”的概念——它将千年的文脉、百年的风雨、新时代的朝气融于一体,在这里上学,不是生活在历史中,而是历史生活在每一个湖大学子的呼吸里。
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李楠
举报/反馈最好的股票配资网站,配资炒股平台网,北京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